2013年尾巴黎關鍵字:Robert Wilson
013年沒剩幾小時就要說掰掰,但Robert Wilson至少到明年初,都還是巴黎的關鍵字。除有歷史名演Einstein on the Beach一月初要在Théâtre du Châtelet重現 (不過慢了半步就搶不到票,真是扼腕!!) 羅浮宮還佈置了一處仿Robert Wilson寢室的空間,展出 Robert Wilson私人收藏,到二月底之前,觀眾都能在參觀常設展的同時,順便瞧瞧這位老先生的收物癖好。
展覽論述指出,過往的博物館總是將物件老遠運進展場,卻忽略物件在生活中與創作者的真實關係,藝術家的私人收藏,其實給了他們不少的靈感。為了展現這樣的概念,這回的展出空間便努力寫實,環繞四壁的收藏,圍繞著一張舒適的大床,參觀者打開展間大門,就好像真走進了Wilson先生的臥室,十分有趣。而這位先生也不是無趣的傢伙,他的私人收藏風格多樣,細細看來,十分有趣。東亞佛像、迪士尼玩偶、非州雕像、老照片、極簡傢俱…在這些物件堆砌起的一小方空間裡,我們仿佛又更接近他的世界。
眾多展品中,有一只髒污的粉紅小手套,格外令人好奇,一看解說,才道那是他在路上隨手拾及的物件,生活裡的隨機,也能有意外的觸發。那些觀念藝術家有陣子特著迷於objet trouvé,隨手拾來的物件,經創作者的主觀詮釋,即轉變為具藝術意涵的物件,Robert Wison 則是將這樣的即興概念,帶進了他的生活收藏之中。
羅浮宮的Robert Wison特展還有幾幅請出Lady Gaga跨刀的數位影像,其中有一張仿大衛La Mort de Marat構圖的作品,非常低調的和其他19世紀左右的法國畫作,一同隱身於二樓的salon Denon。收容經典的博物館展出當代新作,也不是什麼創新的手法了,新舊對比本來就是件有趣的事,但Robert Wison的這件仿古作品,放在羅浮宮就有那麼點妙。想到之前在凡爾賽宮內看到一回現代裝置展,當代工業社會的物件對比著往日的精緻,當然引發些今昔的感慨。但Robert Wison的這件作品,就今昔對話的角度而言,又有更多的層次。
“什麼是藝術? ” 這個大哉問到了這件作品上,引出更多的思辨。這幅肖像藉著突破傳統的界面詮釋舊作,構圖和視覺仿造的卻是前人的作品。說來,歷史上的藝術家,詮釋前人舊作,亦不是什麼新聞。米勒溫好恬靜的 La Siesta 經梵谷狂野的筆觸重新詮釋,更有一種接近土地的鄉野風味。但這幅新作,除了界質的創新,它既不批判,也不急著宣告另一種美學主張,更像是另一份摩登的拷貝。安安靜靜的和其他舊作一起陳列館中,卻成為一種無聲的對比,不喧鬧,卻不容忽視。
(2012年的凡爾賽宮Joana Vasconcelos作品展)
另一幅陳列在地下室仿安格爾Portrait de Mademoiselle Caroline Rivière的數位影像,亦由Lady Gaga演繹,不同於前者全然靜置的做法,這幅數位像能清楚的看到表情的變化,人物肖像不再靜止於一刻,開始有了時空的感覺,哈利波特電影中會動的人像,在液晶螢幕的科技協助之下,都不再只是想像而已。肖像藝術從浪漫唯美到印象光影,接著轉進立體抽象,照相術的出現大大衝擊了原有的藝術表現,而今,錄影技術又將“肖像”這個概念往另一個境界推進,藝術近百年的進程,精彩得令人感到目不暇給,但在這些進程之後,人們所追求的,還是一種根植於情感的紀錄。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分,頗有感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