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La nuit blanche 2014 白夜] 尋著光的方向 2-1
很喜歡巴黎的白夜活動,每一年,都會興沖沖地跑去繞上好幾個點。這個把城市變成美術館的概念,不是把一些藝術品很突兀的擺放在某些點就算了,這個活動最好的地方是「限地」製作的概念。每個受邀前來的藝術家,多少都得考慮環境和夜晚這兩項重要的創作條件,創造出真能與環境對話的作品。
當然,這幾年看下來,失敗的例子不缺,但成功的作品實在不少,在夜的包圍下,大家原本熟悉的空間,經藝術家給予的另一種視野,呈現一種大家從未想過的樣貌。最常有的驚嘆,大概就是:原來,這裡可以變這樣這樣啊!!!
藝術生活,在白夜裡不是口號,是大家可以完完整整、深入體會的年度儀式。
1. Esther Stocker
這是今年巴黎白夜我極為喜愛的作品,創作者是來自義大利的女性藝術家Esther Stocker。展前看了她的網站,對於那些在次序中錯亂(而非亂中有序)的幾何排列方式,感到非常有興趣,那像是一些打破慣性思維的契機,在所有的重複之中,告訴大家突異的可能性。而那突異,可能讓一切變得更有趣。
到了現場,驚喜比預期中更大,這次的展覽使用的是Austerlitz火車站的舊托運空間La Halle Freyssinet。這座20年代的建物,已於2006年停止使用,目前巴黎市政府正將此處轉型為大型的企業苗圃,裡面將隔成好多辦公小方格,打算於2016年的時候讓剛起步的小公司進駐,幫助發展(詳細請參考這裡)。利用這個目前依然空曠的場地, Stocker以她慣習的手法,沿著牆壁和地面貼出大大小小的波動線條。在寬廣的棚式建築裡,這些線條的呈現的張力頓時放大,不規則的動態,對應著規劃一致的建築硬體,像是另類邏輯對於制式空間的柔性顛覆,非常有趣,自每個角度觀看都有不同的巧妙。
2. Pablo Valbuena
同樣利用運輸空間,這個設於Austerlitz站內的燈光裝置,則是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。它的創作者是來原籍西班牙的Pablo Valbuena先生,於馬德里取得建築學位的他,對結構特別敏感,擅長利用燈光和空間創造不一樣的視覺體驗。在他的個人網站上,可看到即便幾根像是地下室的柱子,都可以被他照出不同的趣味。
這一次的展出空間,其實是Austerlitz站內尚未開放的新軌道,踏入這個還在施工中的場地,那些漂亮的高架柱子首先便引住了目光,有別於大家對巴黎車站的舊印象,這條新軌不僅簡潔,有點像貝殼的柱頭,還有點童趣(像來到小美人魚的地底世界似的~),亮白的燈光一打上,整個就有前進未來的感覺。而這燈光並非死板板的一直打著,它的一閃ㄧ暗還十分有變化,在500公尺的走道上看著燈光逐漸接近的感覺,不知怎麼的,感覺好雀躍,整個人都像被吸了進去。隨著燈光間歇的時間越來越短,大家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昂,到了燈光快速收尾的最後高潮,大家忍不住歡呼拍手。哎呀,你說這不過就是個車站和燈光秀,怎麼可以讓人開心成這樣?嘿嘿,這就是藝術家的功力啊!!!
而這樣的作品看照片當然不夠,請點開影片囉~
3. Motoi Yamamoto
看完令人目眩神馳的燈光裝置,半夜兩點來到依舊大排長龍的Hôtel de Ville,這次另一位重點藝術家Motoi Yamamoto帶給大家的又是另一種不一樣的視覺體驗。如果說,前述兩項作品因著大建物空間本身而給了觀者一種宏大的經驗,這一幅以鹽粒細細堆出的抽象畫,呈現的則是另一種層次的壯麗。小小鹽粒,聚出複雜,令人讚嘆。
比較可惜的是,當時的觀眾,沒有辦法看到鹽畫的製作過程,但據展覽解說,這作品是個即興的結果,與其說藝術家有意識的創造了這幅鹽畫,不如說它呈現了的藝術家的靜思過程。
4. Imran Qureshi
在白晝活動中,大型裝置或使用燈光的作品照例比較討好,平面畫作的人潮相對就有點寂靜。但這次巴基斯坦藝術家Imran Qureshi的作品十分值得一看,尤其在下著小雨的夜,在河邊溼溼的石板上看到一長條糊糊的紅色長跡,乍看之下會真以為是血,令人有點驚心,但近看卻是一朵朵燦爛的紅花,其實引人許多聯想。
如果,紅色帶來血的聯想,血的聯想又與生死有關。那開在生死之上的花朵,是否能夠帶領大家超越許多關於血統和種族的議題?這個作品在層層的意象轉換上,訴說的精神意涵,遠比它的表面呈現更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