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[La nuit blanche 2014 白夜] 尋著光的方向 2-2

前幾年的白夜,右岸的瑪黑和蒙馬特一帶都有好多精彩的作品,但今年的重心移到了左岸,尤其在Gare d’Austerlitz一帶,作品和環境的結合讓人印象深刻。而不管今天的活動中心在哪,歷時多年的白夜活動,的確讓市民透過藝術家的眼光,找到了另一種看待城市角落的方式。年復一年,時時如此,城市生活經由這樣的活動策劃,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呆板樣貌,而這些作品儘管出現的時間短暫,但在觀眾心中產生的影響,卻是長長久久。

1.Matthias Contzen+Philippine Leroy-Beaulieu & Sven Meyer



一如往年的白夜活動,教堂常有看頭,可能因為裡面的氣氛特殊,在一片漆黑裡,有莊嚴也有詭譎,配合聲光,很容易產生特別的情境效果。想起去年在Saint-Paul-Saint-Louis 看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,展品雖不在主辦單位的重點名單內,今年經過還是特別進去看了看。

這回所見,是個由Matthias Contzen+Philippine Leroy-Beaulieu的雕塑和德國音樂家 Sven Meyer共同合作的環境作品 Planète(星球)。密佈著孔洞的球狀雕塑,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,像是不知名的星球化石,內部深邃美麗,充滿神秘感。抬頭一看,隨著音樂流動產生變化的波紋,在聖母像的上方形成像是世紀之光的幻影,音樂穩定深沈,看著圈狀投影,整個人像是要被吸進某個旋窩似的,作品藉著教堂環境增生神聖感,算是十分成功。



走進再探究竟,發現投影的水波其實是由這個振動儀所產生的,音樂家一邊調控音樂,一邊觀察水紋的在振動下的變化,並適時加添滴料、維持圖案的變化。一旁的傳單上,解釋這整個裝置一如3D雕塑、讓抽象的音波成為可見之物,技術不難,但小小巧思卻十分感性,引人駐足。有興趣瞭解更多的朋友,可以進入音樂家的網站,瞭解更多。

2. Hicham Berrada




設於市府中庭內的作品,也利用同一技巧,借用投影方式、放大微世界,讓觀眾看到平日不易觀察的美麗小世界。此處的創作者Hicham Berrada生於摩洛哥,據展覽簡介所述,這位藝術家十分擅於將化學世界轉為詩意影像。這次的展出,便是組合好些化學物質,透過投影放大,帶觀眾看見化合過程中的美感。

這裡只拍了一組照片,這現場其實有好多瓶瓶罐罐,裡面裝載的物質及成色都各有不同。這些罐子就像是不同的電影膠卷,裡面各有不同的合成故事,只是內容抽象了點,一個晚上輪流著放映下來,也是十分精彩。

3. Jan Vormann


這個用樂高疊起的作品,沿著一堵牆時不時地出現,真正的石磚和小世界裡的建築元素一塊出現,有衝突也有對比,還帶點童趣,十分討好,作品的所在之處,總引起一堆人圍觀拍照。

藝術家Jan Vormann生於柏林,也以柏林作為創作據點。當人家問他為何要以樂高築牆時,他的回答很簡單,不過就是想修復受損的圍牆,而當代的都市建築總是灰灰的缺乏色彩,多彩多樣的樂高小零件,剛好補齊這樣的缺憾。而他的Dispatchwork計劃,目前已遍佈世界各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他的網站,裡面還有好多會讓人會心一笑的照片噢~

標記:

bottom of page